云端授课+扎染,连起穗疏万里情
在全国心理健康日设立21周年之际,一场跨越千里的云端非物质文化遗产课堂,连接起广州大学与新疆喀什疏附县第二小学的学子。日前,在广州援疆工作队的大力支持下,广州大学第六批援疆支教实习团队联合该校外国语学院“云帆资助中心”,以“穗疏连线,万里润心”为主题,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扎染为桥,架起文化沟通与心灵对话的彩虹。
本次活动巧妙融合“文化润疆”与“心理育人”,在去年基础上创新引入“情绪表达创作”环节,引导孩子们将内心情感倾注于扎染的褶皱与纹路之中,在体验传统工艺魅力的同时,实现情绪的释放与疗愈。


云端共染,蓝白间流淌穗疏情
课堂上,广州大学英语师范专业韦嘉欣老师与远在疏附援疆支教的刘艺、陈洁婷老师隔空配合,生动讲述扎染的千年文化底蕴。“每一道褶皱都是与自我的对话,每一抹蓝白皆承载文化的力量。”老师们紧扣心理健康主题,阐释“以手染心”的独特疗愈意义。

随后,“云帆资助中心”的学生讲师们通过屏幕,细致示范染料配比、布巾捆扎到浸染晾晒的全过程,屏幕两端气氛热烈。疏附二小的20名学生在副校长叶志文和支教老师的指导下,尝试用橡皮筋扎出象征坚韧的胡杨纹样,广州大学的学生们则以珠江涟漪为灵感,创作柔美的波纹图案。“扎紧的是技艺,松开的是压力。”支教老师温暖的鼓励声中,孩子们专注地将期待与忐忑揉进布料的每一次折叠。


心花绽放,方巾上定格“同心圆”
当浸染的方巾徐徐展开,蓝白相间的雪山、浪花、星纹跃然眼前,课堂瞬间被惊叹与欢笑点燃。疏附县第二小学学生周思涵高高举起自己创作的“星空褶皱”,兴奋地喊道:“原来我的心情也能染成一片星光!”广州大学学生李若晖则展示着象征穗疏情谊的“同心涟漪”,笑着说:“看,这波纹从天山荡漾到珠江,就像我们的心越连越紧!”

活动现场,孩子们或展示着独一无二的作品,或拉着支教老师合影留念。清脆的笑声与绚丽的扎染方巾交织,宛如一道跨越山河的“童心彩虹”,将文化自信的种子和民族团结的喜悦,深深印刻在每一张灿烂的笑脸上。“原来我们的心可以靠得这么近!”两地学子不约而同的欢呼,让云端课堂暖意融融。

双核驱动,探索援疆育人新路径
本次活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扎染为创新载体,为教育援疆注入了“文化润疆+心理赋能”的双重动力,拓展了援疆实践的深度与广度。自广东援疆驻疏附县大学生支教团成立以来,六批青春力量接力奔赴,从最初的课堂支援,逐步深化至心理护航、文化浸润、双向共创,全方位助力疏附教育实现“硬实力”与“软环境”的同步跃升。

未来,这支年轻的队伍将在广州援疆工作队的指导下,持续深化“前方实践+后方联动”模式。计划将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入德育课程、校园活动及日常管理,通过朋辈互助、师生共情、跨域协作等方式,织密“润心育德”网络,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包容、理解与共同成长的沃土中绚丽绽放,为新时代教育援疆探索可持续、可传承的“广州样本”。
通讯员:广州援疆
来源:南方农村报

